1/6

一直赶路,自参加工作以来。那些青春的革命心态,技术热情,生命灵气,都在一天天肉眼可见的磨损。回头看,已是十五天了。按照实习三个月的普遍想法来说,那就过了1/6。我发现1/6这个时间节点很有趣,人在这个节点的选择常常会影响后面的5/6。比如每周末因为懒觉和短视频而错过的周六上午,就很容易让人丧失对剩下这一天的想法,进而又在周日追忆周六,最后连周日也浑浑噩噩。又比如在每个学期的大概第四周开头,会发现所谓的“入门期”已经结束,所有的课程都开始按部就班的讲,进入新学期已经快一个月了。1/6常常会带给人一种恍惚感,进来前想着雄心壮志,进来不久想着先跟上节奏就成,再然后,我的憧憬呢?我的冲劲呢?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。

所以我将重新审视想要的是什么,把之前的憧憬和1/6的经验,带到后来的5/6之中。

起点

6月30日,周一,晨。上周将学校和工作的事做了交接,现在算是全身心投入编程的世界了。现在的心态应该不是“我这样做会变得更好”,而是“因为我要变得更好,所以我这样做”。工作上的事情粗略看是不难的,况且还有得问。但实际上我们要做的是革自己的命,革落后的命。工作只是一天中很小一部分而已。

上篇讲到,很多事情都还没能重启。数据分析的兼职,Gitee和Github的开发者之路,算法刷题。这些都得在今天开始去做,我转变了马上开始制定大量计划的习惯,这样除了能在什么都还没做前快速获得爽感之外,对真正进步并无太多好处。我想的是,先抓主流,支流能抓就抓。并且还要保证一定的非编程之外的产出。

再见杰克

前几天,终于找到一份实习工作,算是短期内不用再为找实习纠结了。那段求职日子回想起来还挺不容易,做不了新的项目,好多技术都是通过书面去先学个大概。又因为学校还有考试和临时加进来的两天沙盘实训,导致Gitee和Github都有一周没能更新,当然,也有我不够勤奋,不够热爱的原因。

这一周总算要过去了,虽然还有后续的线代和大英,以及体检,但已经能看到后续的路了。我经常会忘记脚下的路,去做不切实际的梦。哪有这么简单呢,如果一直等着,那永远不会实现。现在我就站在山脚下,正准备着检票出发。山高万仞,只登一步,我即刻就得一步步去做了。

但梦偶尔还在回响。下个月的二十三号,我将去杭州一趟,参加AdventureX黑客马拉松。在很久前我就有过独立开发的想法,苦于不够坚定一直未竞。终于有了一个能够让我全身心,忘掉课程,社交,甚至睡眠的机会去开发出属于内心的一款产品,而且不在广东,这种新鲜感让我兴奋。这个实习月的梦是,白天多学习业务知识,多争取看代码,梳理完业务逻辑与流程;晚上回学校学技术,各种都可以,昼夜不眠都可以。然后带着我对互联网的思考,单刀赴会。这很二,也很动人。

胡为乎遑遑欲何之?

最近求职,起因是为了让大三的暑期实习更有优势,同时家里也不知收到什么消息,一直催我多去实习积累经验。我本就对暑期实习有点担忧,因为学历的容错率太低。加上实习又能挣钱,于是在四月二十一号开始投了少量简历,没有回声。等到课程结束得七七八八,又开始大规模投递,约到一家面试。前两天过了笔试和人事面,在技术面后还没有回复。

我停在原地太久了。这给我带来很多未来的可能性,说难听点就是没方向,不稳定。
如果走向应聘,技术一与钱挂钩,就变得功利好多。我痴迷于在九点和一点左右开始给上班的hr发简历,然后会在学习一会后不由得拿起手机,期待BOSS直聘的碧蓝色图标。说实话,这种简单的打断就会使我的学习计划不断变化。刚刚可能还在琢磨源码或书籍,马上就要转成八股和算法。而且,情绪的飘忽不定也非常影响我的状态。
人没事干的时候,大脑还是会运转的。端午假期,无数之前汇集起来的念头催使我去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–金融量化系统。一旦能够将这个系统搭建起来,并能够真正做到应对市场,那无疑对我的技术、财富、梦想都是极大的回报。我开始幻想着拿这个金融系统作为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,打通了前端-后端-数据库-数据仓库-大数据处理-商务智能全链路的一人大厂发展体系。AdventureX有句标语是:“随至爱见至美,唯作茧自缚者,不可解脱。”我仿佛发现了自己能够一直追求的东西,但现在我正在作茧自缚。

早上,做了个梦。梦见我居然在对家里人发火,大概意思是怒吼我现在技术很差,为什么要大二就这么追求面试进xx厂。我想要暑假积淀技术,把这个金融量化系统搭出来,然后直接去准备九月份的日常实习。

写到这里,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,我是个技术不行还自以为是的傻缺。其实这个金融量化系统如果今晚还没有开始搭的话,以后大概率也不会问世了。我好像突然知道了我要做什么。

再快点

这两天的复习让我想起不久前看书,书里面的内容大概是:劝诫同志们多提升效率。个人效率提升主要来源于两个方式:一是使用效率工具,二是加快自己的思维与做事速度。作者举了个例子挺有意思,说巴西足球队和中国足球队有个很大的区别是,中国队会在九十分钟内的比赛慢慢地磨,看起来很不流畅。而巴西队则是三两下打破防线,犹如水银泻地。我偶尔也看足球,对此深有体会。结合到现实,我也成了慢蹭蹭的“中国足球队”。回想过去做过的事,大多数都比计划多用了两三倍时间,虽有马后炮之嫌,但也常常追悔。

好像慢悠悠地来做一件事情天生是人的舒适圈,做快点脑子就不舒服,也许还会下意识认为:慢工出细活,快工容易马虎。但经过我长期实践,极大多数工作,都是快工能做出来的,甚至是能训练的,而出错的概率,和慢悠悠地做最后忘记自己在干嘛所犯的错相比,根本不值一提。以下是我的训练方法:

  • 始终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
  • 赋予这件事意义,哪怕是早点完成能省下更多时间
  • 心无旁骛地做这一件事
  • 充满激情,不要懒惰

黄楼里有个男人在弹钢琴

总是无厘头。五一回来不过一个星期,却觉得很久了。关于大理总是想起,但不知道怎么写,因为昆明篇也写得不好,暂且还没敢发。我想着此行回来之后,会重新审视我的生活。现在的情况是,我会在无缘无故刷短视频的时候想起认真生活的样子,强撑着吃饭时不要拿起手机,提醒自己没有什么真正需要关注的信息。但哪有那么容易改变,接下来的动作无疑还是选择看手机,自愿进入信息世界。

回来后除了改改python代码还没有真正进入Coding状态,下个月就要找实习了。我还在准备着除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以外重要性在哪的考试,我平时没怎么学,但期末笔记还算工整。于是我第一次开源了我的笔记。这么说不太好听,在我心里“开源”是很大的词,不如说小范围公开吧(只发了我的几个学习小组)。[此处专门说“开源”是因为我脑子中组织语言的第一想法,后来脑子在打架,第一想法输得很惨,所以我记录下来。]我发现男女有别,这几乎在我发出笔记前就有所预料:大部分男生的世界很奇怪,会对做事的人要求极高,即使这个事情真的做得无可挑剔了,在他们表现出来也只是“很不错”的样子。也正因如此,可能大部分男生不会将自己做的事情公开出来,甚至贬低自己,为的是避免口舌。其实我也是如此,而且还会持续很长时间,但我现在打算做些变化了。因为当豪情壮志没有讲出来,也就没有人在意你,监督你。当做的事情一直是舒适圈里的所谓“沉淀”,那么也没有人会竞争你,帮助你。因此去tm的,做自己就好了,我对自己充满信心。

时候不早了,没想到无厘头的随想只花了十五分钟,继续复习吧。

思绪似有还无

最近两周没做什么事,本来三月的学习,生活还算是励志,敲代码,撸撸铁,偶尔发发牢骚。一到四月就有点乱套了。或许是学业进程过半而看不到自己的太多收获,只能看到一大堆不感兴趣的课程作业。于是大脑产生了激烈的边际摩擦,一边想一口气做完,一边却没有勇气开始。一周的拖拉和一周的gap,我又回到了周一。

今日仍颓,直到晚上的小测。开卷的小测也并不轻松,需要抄写在书本上查找的内容很多,给了八十五分钟,竟没有提前交卷。抄写的内容我都快忘了,无非是输入、输出、信息、数据、组织、处理等等。但思想却很活跃。我想到了我的高中,那是一段擅长输出却极少输入的日子。我们学了一点点知识,然后就在作业、周测、月考里面反复操练,直到形成肌肉记忆。想到高三,我曾有一段时间想要自学,去学老师觉得我们不适合当时训练的新知识。我觉得需要找到自己的薄弱点,重点学习,甚至去学习新的方法。后来,是懒惰阻止了我。这种懒惰并不仅是行为上的,更多的是下意识的懒。我到现在都常常会体会到这个感觉:力不从心,害怕改变,最终就是一步步地走回舒适圈,继续维持,做烂人。

在很多无聊的,难过的,令人讨厌的时候,有一种思绪若有还无。脑子里忽然产生出这种念头,你觉得很对,但你难以精准记录。你能感觉你快要忘记它了,快抓住,然后思绪就飘走了。尽管你能在日后想起一些,但那只是片刻了。

大二,我开始了信息茧房的生活。我很少输出,喜欢漫无目的地刷视频,看教程目录,甚至看点书。以上都坚持不久,循环往复。我不知道有什么价值,这些东西越看越焦虑,越不想启动自己的生活。恐怖的是,我常常是清楚地沉迷,于是负罪感与傻逼栓交织,成为一个吃喝拉撒,偶尔打打鸡血麻痹自己的动物。在一段堪称“戒断”的无聊中,面壁者会恍然发现年华已逝不可追,而后忏悔。

接下来他会做的是:不在自以为的沉沦中沉沦,为所爱之事奉献所爱。说人话是,不在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虚度光阴,可以看Developer Roadmaps – roadmap.sh系统点亮知识点,或是争取对这件事转变看法;对喜欢的人或事,付诸以最深刻的输入与输出。

最近

最近挺浮躁的,总静不下心来做事情,只有暑天带来的燥热和无尽的困,所以我觉得暂时停下来,想一想。

寒假,Deepseek发布并被大家熟知。我很想抓住这个机会,去做做AI应用。先做什么呢?我刻意地在生活中寻找灵感,甚至直接询问Deepseek如何落地的机会。那时我第一次知道技术可以出海,可以试试写程序去获得被动收入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,有些想法你觉得很新奇,可以尝试,但还是在头脑之中被自我否定。一个从理性来说有可能做成的事情会因为你的生活环境,从小到大的处事习惯(当个乖乖仔),以及现在的眼界而被想得很复杂。所以我迟迟没有走出第一步。

其实也不只是出海,还有很多事情在我脑子里打转,我预想的是:做出一个简单的,可以满足大家需求的AI产品,然后完善它,再利用这一版打出去,做成应用/小程序,看能不能成。如果中途反馈是伪需求,那我就丢掉它,重新发现idea。

问题是什么嘞,我容易陷入完美主义,然后什么都不敢尝试。

  • 1.与商业挂钩,如何推广,引流,获利?
  • 2.技术什么时候登场?
  • 3.如何结合人人都能用的AI,做出独特的优势?

以上三点是我对于最近思考问题的概况。
比如第一点,如果小demo真的找到需求了,如何引流能不被抄袭,需不需要离程序员远点,但我没有用户基础社群。第二点,我必须说服自己不知道从哪来的,没啥技术却一身的技术洁癖。我总觉得花很短的时间实现一个并不难的应用,很像在糊弄用户。但实际上小功能就是用不上那么多技术,而且技术是来解决问题的,不是装逼。所以我终于有点说服自己了,需求导向,用户导向,再好的技术也要服务于需求。不过第三点就来了,做AI应用,用的是大家都能用的AI工具,凭什么要专门用我的,甚至为此付费。我只有一个idea的前提下,是没有护城河的。所以我得研究,用户为什么喜欢,AI模型能不能自定义改进,数据怎么利用?以上几点说得越深,就越容易在脑子产生摩擦,把热情都磨没了。

偶然间看到了一些老词,给了我一些想法。
第一个是“产学研”,本来指的是产业、学校、科研机构的协调运转,却意外囊括了这三个问题。需求是一切技术的来源,本质上技术是为了产业提供服务。而现有技术受限的时候,就必须创新,做研究。寒假做了个兼职,整体工作流大概是:研究->应用->投产。我做的只是“应用”中的活,不是很难,没有很多创造性。当然收入链也是其中最低的。因此我在想,既然我大概率只读四年本科,现在不妨先从应用端入手,顺便能边做边学很多技术,以后也不怕失业。做的是AI应用,那么研究层就交给AI,毕竟AI的上限很高,如果我能用到80%,这就是属于我的护城河。难的反而是商业,我可能需要抽时间多参加社群,多发布博客,甚至利用自媒体,我还没想好。
第二个是“T型人才”。有没有可能,计算机的知识是学不完的。所以我并不需要面面俱到,也不需要做到事事亲为。有了AI,能用好为什么要排斥呢?我只需要掌握基本框架,需要我专业的时候专业,能够懂底层懂原理,比AI强一些。不需要我的时候,我把蓝图画好,让AI实现。所以我只用了解常用领域的关键20%,和我擅长部分的80%就够了。这么拆来,好像一切都欣欣向荣。开干吧!!!

琐碎的事情很多

好像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,技术门槛正在降低,但如何专注下来高效地做一件事已经变难了。课程、制度、欲望等等都在束缚着人们,很难挣脱。我一边做着这个,一边又不得不想着那个。《Head First》系列丛书的学习扉页中总会有个例子,关于一边学习,一边还要提防着是否有一个老虎会来靠近你(我觉得是暗示人类本能下的潜意识)。这种情况压根踏实不了。所以,有舍才有得吧,尽量不乱点技能树,不要做太多既要又要的选择。